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线上集体备课会

作者:时间:2025-04-10点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教育部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部署要求,4月9日,由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集体备课会在该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贵州工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积极参加了线上集体备课会。

备课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家民委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修订的最新要求。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在致辞中强调,课程建设要紧扣“五个共同”核心要义,将“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理论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国家观。

在专题报告环节,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主任、教授吕超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现路径——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运用的几点思考》为题,从学理层面解析了课程的核心概念与历史逻辑。他指出,教学中需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脉络,结合“四个共同”历史观,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

针对课程的政治性、学理性与实践性特点,吕超教授围绕“如何将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展开讲授,并分享了“《概论》+专业”的教学模式,提出将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生态智慧融入课堂,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民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史纯波介绍了该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如:通过绘画比赛、拔河比赛等文体活动,“进头脑”,社团举行烹饪、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八音坐唱社团弹唱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备课会提出“三个共建”目标:共建教学资源库,整合地方民族史料、案例库及虚拟教研室资源;共建师资团队,通过“老带新”“跨校结对”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共建实践基地,依托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覃元作备课会总结,他指出,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课程建设要立足“地方性”与“全国性”的统一,充分挖掘“三线建设”“脱贫攻坚”等实践中的民族团结故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政金课。同时,要加强与中小学思政课的衔接,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体系。

此次集体备课会的成功举行,为贵州省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也为西南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实践样本。下一步,各高校将以教学联盟为平台,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