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开展“实践里的思政课”系列活动

作者:时间:2025-03-26点击:

为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3月25日,贵州工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走进威宁自治县小海镇松山村,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

松山村位于威宁自治县小海镇西北部,距离威宁县城30公里,距小海镇15公里,辖区面积14.8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组,有996户4116人。在抵达松山村后,松山村党支部书记程宗辉带领师生参观了蔬菜大棚,程宗辉向师生介绍该大棚当前主要用来种植圣女果,很大程度上为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程宗辉的带领下,一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小海镇松山村展开。程宗辉介绍了松山村脱贫攻坚以来松山村村民生活的显著变化,从土坯房到小洋楼,从泥泞小路到平坦水泥路……师生们真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福祉。

松山村还创新了助农模式,创建抖音账号“松山村那些事儿”,吸引了大量粉丝,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发展新路径。

师生们一边领略松山村乡村振兴成果,一边听取程宗辉介绍松山村乡村振兴的经验。如:以5个“一二三”为抓手,建好“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三个小园子;夯实教育“一个基础”,用好“引进外来人才、培养乡土人才”两路人才;实施“头雁、工匠、助学奖学”三个计划;戴好“荒山绿起来”一顶帽子;系好“公路沿线、沿河两岸”两条绿带子等等。

在松山村村委会,“来到松山村,就是松山人”的牌匾进入师生眼界中。程宗辉还向师生讲述了红军经过当地的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返程前,带队老师组织同学们围坐分享感悟。大家踊跃发言,从不同角度阐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这次实践,他们对农村有了全新的认识,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愈发便捷,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这让他们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他们报效家乡的决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天丽在总结会上说,乡村振兴,人才很关键。当前乡村振兴各领域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大学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既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广阔的乡村建功立业,也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职教大学生要树立“知行强本领,技能报国家”的情怀,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主动扛起历史责任,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李加茂说,新时代职教大学生要实现技能报国目标,需要从理想信念、技能提升、实践能力、职业规划等多维度发力,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树立报国信念、强化专业能力、参与社会实践、保持终身学习等路径实现自身价值。

此次“实践里的思政课”是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四堂思政课”的重要一课。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融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打破课堂局限,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