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协携手 赋能非遗:毕节文化产业发展协会与艺术学院洽谈合作 共绘地方文化传承新篇章

作者:时间:2025-09-04点击:

9月3日下午,毕节市文化产业发展协会与贵州工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联合召开合作交流座谈会。双方围绕毕节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校企合作模式创新、非遗传承赋能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明确了未来的合作方向与具体实施路径。此次洽谈旨在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破解毕节文化产业发展困境,助力地方文化繁荣与人才培养。

会上,毕节市文化产业发展协会会长陈磊介绍了当前协会的发展规划与面临的挑战。陈磊表示,新一届毕节市文化产业发展协会确立了全新使命——团结全市社会组织,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为行业注入新活力,充分利用贵州工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的全新艺术办学理念和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实现突围。

未来五年,协会将重点推进四大工作:一是全力打造文化IP,以毕节奢香文化、彝族苗族风情、“洞天福地·花海毕节”品牌为核心,联合贵州工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共建民族非遗资源库,培育2-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赋能文旅商品开发与品牌建设;二是积极推动非遗传承赋能,针对非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设计、生产链衔接不足等现实难题,联合贵工贸为传承人提供多维度支持,努力实现非遗文创产品的规模化、科学化生产;三是繁荣特色演艺经济,依托政府部门与高校力量,激活火把节、花山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打造毕节国际民族文化艺术周,并联动东南亚相关协会,持续提升毕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四是深化校企合作,以协会会员单位为实训基地,为我校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就业渠道,同时联合开发市场导向的文创产品,切实提高产品的市场转化效率。

艺术学院方面围绕学校发展战略与特色艺术专业建设进行了详细分享。艺术学院院长周正军指出,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职业艺术人才培养需求,为此学院正大力推进“非遗传承+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自去年起,学院重构了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人培方案获“技能贵州”示范性人才培养方案评审立项,组建专门团队申报贵州省教学成果奖,并于今年正式启动“职业教育赋能地方非遗艺术传承与创新的三维四链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赋能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新路径。其中,“三维四链”模式已成为学院的核心举措:在教育维度,通过编撰特色教材,聘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实现“双导师”教学,使学生兼具专业技能与民族非遗技能传承能力;在文化维度,成立艺术研究院,建设非遗工作室、陈列馆与资源库,系统搭建地方非遗文化传承平台;在产业维度,深化校政企合作,目前已与赫章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贵州省阿西里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威宁县乌撒阳光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署协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无缝衔接;而“四链闭环”机制即技艺传承链、创新设计链、市场转化链、文化传播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有效推动艺术作品向市场产品转化。

在具体合作项目方面,双方明确了近期与长期的重点推进方向。近期将优先启动两大项目:一是文创设计项目,由协会会员单位提供10万元经费支持,与学院合作完成以金沙玉簪花、酱醋茶、酱香白酒、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系列产品设计,以此项目作为双方合作的“敲门砖”;二是实施“毕节有你”公共服务品牌打造工程,在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双方将共同完成该品牌(涵盖文创、农特产品、体育企业三大旗舰店)的VI整体设计,全面提升品牌文化内涵与市场影响力。长期来看,双方将聚焦人才输出与培养(非遗传承+职业技能)、文创产品开发(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毕业设计展合作(对接市场、协会命题)三大方向,持续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最后,双方共同敲定了后续工作计划:将于9月30日前签订校级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合作目标与各自责任;协会将为学院授予相关荣誉牌匾,进一步扩大学院在赋能非遗民族艺术传承创新方面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尽快启动金沙县系列文创设计、“毕节有你”品牌设计等具体项目,确保合作早日落地见效,为毕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非遗传承创新注入全新动能。此次座谈会为我校艺术类专业进一步提升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地方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提供了宝贵机遇,也为学校与行业、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