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日报》刊文 | 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十年产教融合路 草海之畔育匠才

作者:时间:2025-07-22点击:

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坐落于威宁草海之滨,自2015年扎根这片土地以来,秉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铸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实训强基、特色引领,构建起“理念+工具+制度”的育人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十年磨一剑,荣誉满校园。学校师生累计在各类技能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66项,获批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38项,成为贵州职业教育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产教融合:从课堂到生产线的无缝对接

“引企入校、产教融合”,是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培育技能人才的核心路径。学校紧密对接地方“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现代商务”等重要产业领域,与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起“校企联合招生、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

在现代商务领域,该校与威宁自治县一品鲜食品有限公司、威宁自治县三棵树绿色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引企入校”模式,将企业生产线与教学场景有机融合,学生在实训中直接参与产品研发、电商运营等实战环节。

“为保证校企无缝对接,我们把一条完整的生产线设在学校中,在学校生产的产品能直接供应市场。”威宁自治县一品鲜食品有限公司校园负责人张益介绍,该公司在学校通过“底薪+提成”的方式招募电商主播销售产品。课程与实战紧密结合,学生在校园内就能积累工作经验。

今年,该校现代商务学院师生团队在世界职业技能大赛贵州省选拔赛“会计实务”赛项(高职组)中荣获二等奖,其组织申报的贵州省“技能贵州”电子商务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方案成功立项,成为产教融合育人的生动注脚。

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校企合作同样成果丰硕。该校与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宁金元智慧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新能源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授课,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基地参与新能源装备安装、调试等核心技术工作。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毕业就能上岗。

为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该校特别组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与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雪山镇、双龙镇等开展合作,将电商直播、农产品加工等技能培训带入乡村,既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能力,又为地方产业升级注入人才活力,实现“培养一个学生、就业一个岗位、服务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实训强基:双平台孵化实操人才

贵州工贸职业学院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购买教学仪器设备,构建起覆盖31个专业的31个校内综合实验实训基地,形成“实验实训+职场实训”的双平台培养体系。

在新能源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模拟真实电站环境中进行光伏组件安装、发电系统调试等操作,该中心配备的光伏逆变器、太阳能电池板等设备均为行业主流型号,确保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引入多台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学生在此不仅能掌握机器人编程、调试等技能,还能参与企业的零部件加工项目,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现代商务学院的实训基地群更是特色鲜明:电子商务实训实战基地与直播人才孵化基地联动,学生可搭建电商店铺,策划直播带货活动;空乘高铁实训基地按照真实车厢标准建设,礼仪训练、应急处置等课程在此开展,学生未出校门就能具备职业岗位素养。2024年以来,该校学生团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奖项13项,多项电商创业项目实现落地转化。

此外,该校还建有护理实训中心、艺术实训中心等专业化基地,每个基地均配备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新能源产业就业前景广阔,在实训中心学到的知识技能让我满怀信心。”该校2024级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杨炜说。

特色育人:搭建多元化发展平台

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该校立足地域特色和办学优势,创新推出一系列特色育人项目,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搭建平台,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依托威宁低纬度、高海拔的地域特点,该校创办军事爱好者协会,通过聘请退伍军人及半军事化管理,将军事训练、体能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学生不仅接受严格的军事素养训练,还需完成专业课程学习,毕业时既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又具备参军入伍的身体素质,这种“军地融合”的培养模式得到了部队和地方的高度认可。

在专业建设上,该校围绕“三元育人”理念(健全人格、复合知识、实践能力),推行“课证融通”教学模式,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例如,大数据技术专业将“1+X”证书制度与课程教学对接,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考取数据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时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2024年,该校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达85%。

此外,该校还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依托创新创业中心,开展“创客训练营”“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从项目孵化到落地的全流程指导。现代商务学院学生创办的“威宁农特产电商平台”,已帮助当地农户销售农产品超百万元,成为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从草海之滨到产业园区,贵州工贸职业学院正以其务实的举措和创新的精神,书写着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该校理事长黄冠迪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彭博 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