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大讲堂第十八讲|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一位老记者眼里的贵州

作者:时间:2025-03-27点击:

3月26日,贵州工贸职业学院辰海大剧院内座无虚席,100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聆听由《贵州日报》报刊社社会新闻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李缨主讲的《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一位老记者眼中的贵州故事》专题讲座。这场以“发现贵州、讲述贵州、传播贵州”为核心的讲座,不仅展现了贵州文化的深厚底蕴,更通过融媒体时代的故事传播新路径,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思想与文化的盛宴。

贵州的美,不仅在于山水,更在于人与土地的故事。讲座上,李缨以“异乡人”的观察视角切入,分享她扎根贵州二十余年的采写感悟。她坦言,初到贵州时,这片土地对她而言是陌生而神秘的,但正是这种距离感,让她更敏锐地捕捉到贵州独特的文化肌理。

融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如何实现叙事创新与品牌价值?李樱以脱贫攻坚为时代命题,跳出“散点式报道”窠臼,以“黔边”为切口,选取麻山、瑶山、月亮山等曾是贵州最贫困的边远山区,通过“85后”女记者彭芳蓉的5个月行走,完成108篇报告文学。这一策划既是对1985年《黔边行》的致敬,更是通过“一人一视角”的叙事统一性,将脱贫故事升华为诗性档案。李缨特别提到威宁自治县的采写案例:从玉龙镇大寨社区“土豆宴”中窥见脱贫后的生活本味,到记录“消失的溜索”背后交通巨变的时代印记,细节的文学化处理让主旋律报道“去腔调化”,形成质朴动人的“黔派叙事”。

从《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中科技工作者的坚守,到泛黄老照片里记录的市井烟火;从“村BA”火爆出圈背后的乡土情怀,到传统村落中代代相传的技艺与乡愁,李缨用一个个鲜活案例诠释了如何让地方叙事兼具深度与温度。她表示,我们走遍黔山秀水,不是为了记录风景,而是为了寻找风景背后的人——他们如何与土地共生,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守护传统、拥抱变化,这才是故事的灵魂。

全媒体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要让不同媒介形式各展所长,构建沉浸式的叙事场景。面对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变革,李缨以《贵州日报》的实践为例,详解如何让好故事突破地域界限。她展示了“天眼新闻”客户端策划的“行走传统村落”专题报道:无人机航拍呈现村寨全景,短视频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指尖技艺,H5互动地图引导读者“云游”古村落,而深度长文则梳理文化脉络。

讲座尾声,李缨将话题回归新闻人的初心。“仰望星空是让我们保持对理想的追求,脚踏实地则是告诫我们永远要扎根泥土。”对于现场的学子,她赠予四句箴言:“踏实做事,老实做人;没有白走的‘冤枉路’;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偶然即是必然。”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两个小时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泥土气息。李缨结合融媒体时代传播特点与贵州发展现状,鼓励学子用脚步丈量贵州,用新技术赋能传统。讲好贵州故事,不仅是传媒人的责任,更是每个贵州人的使命。当千千万万个‘小故事’汇聚成河,贵州的‘多彩’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讲座结束后,校党委委员、常务副校长勒系琳代表学校向李缨颁发客座教授聘书并合影。

未来,学校将依托省内外高质量人才,将“舞台上思政课”打造为学校育人品牌,深化思政教育,助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